世界视力日—玻璃酸钠滴眼液质量控制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23-10-24浏览次数:

玻璃酸钠滴眼液作为市场占比高的人工泪液,主要用于treatment干眼综合症以及角结膜上皮损伤修复等。


玻璃酸钠滴眼液的主要成分是玻璃酸钠,一种线性多糖,它较多存在于脊椎动物的结缔组织基质中,能与纤维连接蛋白结合,加速上皮细胞的粘附和延展,而且玻璃酸钠分子能存留大量水分子,可以起到润滑眼睛的作用。另外,玻璃酸钠滴眼液具有缓解眼干涩、保持角膜湿润、维持眼表环境的功效,可用于treatment干眼症、眼疲劳、外伤或戴隐形眼镜引起的眼部损伤等因素引起的不适症状。


目前,国内市场上已经有多家企业的玻璃酸钠滴眼液产品获批上市,其中包括2款参比制剂和几十款仿制药。我国玻璃酸钠滴眼液市场由国外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且市场集中度相当高,其中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二的企业URSAPHARM(海露)和参天制药(爱丽)的市场份额总和占比超过84%。海露使用的玻璃酸钠原料分子量较高,分布在200万~300万,浓度为0.1%,规格10ml/瓶。有研究发现高分子量的长链玻璃酸钠不但储水效果优于低分子量的玻璃酸钠,并且还有一定程度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此外,海露滴眼液中不加防腐剂,不会对眼表造成二次伤害, 因为海露有先进的COMOD系统,可以将滴眼液与外界液体或空气隔绝,Antibacterial性强,保证开盖后有效使用期长达3个月,非常安全。一方面由于超高分子量玻璃酸钠原料的限制,一方面由于海露特有的COMOD系统,所以国内目前没有海露的仿制药。另一款参比制剂爱丽使用的玻璃酸钠分子量分布在50万~149万,浓度为0.3%,有5mL/瓶和0.4mL/支两种规格可以选择。未来,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竞争的加剧,玻璃酸钠滴眼液的市场将更加广阔,相信高质量的国产玻璃酸钠滴眼液也将会占有一席之地。



玻璃酸钠是玻璃酸钠滴眼液的主要成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因此,原料药玻璃酸钠的关键参数是至关重要的。具体而言,原料药玻璃酸钠的关键参数包括纯度、稳定性、细菌内toxin含量等。这些参数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需要严格控制。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生产工艺和成本等因素,以保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药典对玻璃酸钠的各项参数都有着明确的要求,例如蛋白质需要控制在0.1%以下、核酸需要控制在0.3%以下、内toxin需要控制在0.5EU/mg以下,除此之外,微生物、重金属、乙醇、含量等参数也都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参数。玻璃酸钠滴眼液使用的玻璃酸钠大部分是由发酵工艺得到的,该种工艺得到的玻璃酸钠原料大的技术难点就是内toxin残留的控制。


可能有人会存在疑问,内toxin残留为什么要严格控制呢?内toxin通常指的是革兰阴性菌外膜上的脂多糖。细菌内toxin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在细菌生长繁殖的各个阶段以及菌体自溶或被裂解时,均会从细菌外膜上脱落下来并释放到周围介质中。当内toxin作用于机体皮肤中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时,便会产生白细胞介素1、6、8和肿瘤坏死因子α、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质,引起皮肤redness and swelling、疼痛、严重瘙痒、硬块、荨麻疹等炎性反应与过敏反应。另外,内toxin会影响皮肤成纤维细胞基因表达,可能诱导正常成纤维细胞转化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因此我们在挑选玻璃酸钠原料的时候,原则是内toxin残留越低越好。


目前来说,中国药典对玻璃酸钠内toxin的要求是低于0.5EU/mg,而日本丘比对内toxin残留的控制可以稳定在0.001 EU/mg以下,比药典标准低了整整500倍,也要比国内同类产品低了1~2个数量级,占据了absolute的优势。


我司药用注射级玻璃酸钠HA-AML助力玻璃酸钠滴眼液通过一致性评价,在CDE登记状态经制剂关联审评后转为A状态。具体信息可在 CDE官网-原辅包登记信息中查询,下图为查询结果截图。



HA-AML源自日本丘比株式会社,丘比是HA海外大供应商,拥有百年发酵工艺,是世界上only一家同时拥有提取法和发酵法生产HA的企业,四十年持续稳定供应各领域高质量HA。HA-AML是发酵法得到的注射级玻璃酸钠原料,该型号的HA分子量区间为60~149万,客户可根据产品需求选择合适的分子量。HA-AML适用于药品和三类医疗器械,药品中可作为玻璃酸钠滴眼液、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液等产品的原料,医疗器械中可用于外科手术防粘连剂、眼科粘弹剂及注射医美产品。


丘比注射级玻璃酸钠均已在CDE登记、其中2款已完成药品关联审评,转为A状态。相比于同类产品,丘比HA具有四大优势:更低内toxin(0.001EU/mg)、更低杂蛋白(0.02%)、更精密控制分子量(±10万)、更均匀分布,批间差异更小。



You, I.C.; Li, Y.; Jin, R.; Ahn, M.; Choi,W.; Yoon, K.C. Comparison of 0.1%, 0.18%, and 0.3% Hyaluronic Acid Eye Drops in the Treatment of Experimental Dry Eye. J. Ocul. Pharmacol. Ther. 2018, 34, 557–564.


Kojima, T.; Nagata, T.; Kudo, H.; Müller-Lierheim,W.G.K.; van Setten, G.-B.; Dogru, M.; Tsubota, K. The Effects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Hyaluronic Acid Eye Drop Application in Environmental Dry Eye Stress Model Mice. Int. J. Mol. Sci. 2020, 21, 3516.


La Gatta, A.; Corsuto, L.; Salzillo, R.; D’Agostino, A.; De Rosa, M.; Bracco, A.; Schiraldi, C. In Vitro Evaluation of Hybrid Cooperative Complexes of Hyaluronic Acid as a Potential New Ophthalmic Treatment. J. Ocul. Pharmacol. Ther. 2018, 34, 677–684.